经验交流
返回
创新案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关工委《老专家话科普》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17-05-15     发布人:

中国科大是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民族的科技发展和进步而创办的一所高校,光荣的建校历史、“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校风,一批批具有科学声望的老科学家,一个个具有国际影响的重大科技成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2016426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我校,再次肯定了我校的办学特色和治学精神,并对青年学子寄语希望:“希望同学们肩负时代责任,高扬理想风帆,静下心来刻苦学习,努力练好人生和事业的基本功,做有理想、有追求的大学生,做有担当、有作为的大学生,做有品质、有修养的大学生。大家要向我国老一辈杰出科学家学习,争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得文武艺,报得13亿人民,报得我们的中华民族、我们的国家。”

根据学校特点和发展需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如何做出特色和品牌,将科大的历史文化、创新精神和人文精神,将科大的科技特色,都能通过载体传播给下一代,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是我校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创新点所在。我校关工委提出将“传递科学精神”作为我们的工作重心,充分发挥“五老”优势,形成品牌和特色,为“六有”学生的培养贡献心力。

 一、领导高度重视、部门多方联动、协力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

学校的职责就是立德树人、传授知识,这本身就是关心下一代的工作内容。学校对这项工作也是非常重视和支持,在2015年关工委换届中,由校党委副书记担任主任,原校党委副书记担任副主任,并将组织部、学生工作部处、团委、附中、幼儿园、少年班学院、信息学院等部门的负责人列入到关工委成员中。离退休干部工作办公室作为相关部门和老同志之间的一个连结点,相关部门提出需求,离退办联系协调,老同志参与,共同做好下一代的德育智育工作。

形成品牌和特色是我校关工委工作的创新点。在换届之后的第一次会议上明确提出:我校是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民族的科技发展和进步而创办的一所高校,光荣的建校历史、“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校风,一批批具有科学声望的老科学家,一个个具有国际影响的重大科技成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如何做出特色和品牌,将科大的历史文化、创新精神和人文精神,将科大的科技特色,都能通过载体传播给下一代,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是我校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创新点所在。

 二、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将关工委工作与老科协工作有机结合,合力共同做好科学传播工作。

截止到2015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离退休干部1716人中具有正高职称的361人,具有副高职称的549人。这批离退休同志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和专业技能。基于此,201012月,安徽省老科协科大分会成立,和关工委一样,办公室都设在离退办。2016年恰逢老科协理事会换届,经过认真考虑,我们提出可以把老科协工作与关工委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将能最大限度地做好科学传播工作。这一思路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20167月老科协换届,我校关工委副主任鹿明老师同时担任了老科协科大分会理事会的会长,并充实了一批70岁以下,有热心、有能力的退休教授担任了理事会理事,共同为我校的科学传播工作出谋划策、贡献余热。

 三、联合学校相关部门和老科协,积极组织老科技工作者开展各种科普活动,老科技工作者利用专业优势,向社会各界特别是年青一代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探索科学的精神,反响良好。

20157月,学生工作部处处长、校关工委委员董雨和我校首届毕业生、我国著名火箭专家、校关工委委员黄吉虎教授亲赴临泉县智慧小学,带领我校“三下乡”团队学生一起,向小学生们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探索科学的精神。黄吉虎教授作了题为《中国的航天与钱学森的育人之道》的专题报告,全面介绍了航天器的种类、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历程和成就,展示了我们保家卫国的实力和信心,使同学们深受鼓舞,增强了他们爱国热情,激发了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一帧帧精美的图画、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模型、一件件应景的道具,引发了同学们阵阵感叹和喝彩。报告会后,同学们还围着黄吉虎教授问这问那,现场气氛极为热烈,效果良好。

20169月,配合含山县科普进校园活动,受含山县老科协邀请,我校化学院退休教授姚连增老师联系了九三学社科普专家倪向贵教授来到含山一中,以“侃成语,悟力学”为主题,为近200名高一年级学生送去了一场精彩的科普报告。通过一些成语、俗语和典故,给同学们介绍力学知识,让大家了解力学的基本概念,以及力学在国防、航空航天、深海探索、深地钻探和生活中的应用。

 201611月,受铜陵市老科协之邀,我校物理学院退休教授明海老师在铜陵市做了关于21世纪光电子技术发展及应用的科普报告,带去的光电子产品引起了铜陵市老科协和相关企业的极大兴趣。

 我校退休教授宁业高老师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退休后被省内外20多家机构聘为文化学术顾问、研究员、会(副)长或学术指导委员。以文史哲、传统文化和安徽地域文化为主要研究方向,出版社科类专著、长篇历史小说和影视文学剧本21700多万字,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水准和文史学术价值,其中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日、韩等多种文本。曾多次应邀出席国际学术文化会议,在省内外作了50多场次文史专题讲座(报告)。长期关注并参与家乡文化建设,发起并倾力于巢文化整理发掘和研究开发工作,获得显著的学术成果和社会效益。20165月应巢湖学院之邀,为学生们做了关于《环巢湖十二镇史地概述及其名称疏释》的报告